Friday 9 May 2014

諾獎得主訪港中學 分享成功之路

by Season Ho

記者/ 何樂思

「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曾得到過一些獎項,而我卻特別幸運,得到一項令人特別有興趣的榮譽。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理斯教授(Sir James Mirrlees),昨午到閩僑中學為其畢業典禮作演講嘉賓。他分享了自已學習里程上,遇過的不少良師益友以及學生,又強調以不成功不死心的精神去拆解難題,以及從能者身上獲得的靈感,均是他成功的關鍵。

莫理斯頒發獎學金及畢業證書給閩僑同學

衝出小鎮 走進劍橋

諾獎得主莫理斯教授,以「諾貝爾獎之路」為題,於閩僑中學演講。對於論文發表後二十五年才獲獎,莫指實是喜出望外,又強調獲獎並非自己功勞。莫理斯表示,他從小喜歡閱讀;在蘇格蘭一個只有約二千人的小鎮長大,雖然山明水秀,但培養知識方面卻不太適合;因為最近的書店已在五十英里以外,買書就像「不可能的任務」。但他感謝父母為他的找尋讀物的努力。

縱因盲腸炎錯過劍橋大學的入學試,他亦進入了愛丁堡大學,用三年時間完成本為期四年的數學碩士,其後更在劍橋大學以兩年完成學士課程。他表示,「我的祖父在七歲的時侯離開學校,父親則在十七歲;兄長則是十五歲;最後我們之間終於有一人成功進入大學。」


劍橋氣氛 讓人勇於創造歷史

他指在劍橋時,身邊的人均是出類拔萃,得到過不同獎項。雖然大家都得過諾獎、菲爾茲獎等世界殊榮,但他卻強調沒有人一開始便追求獎項;獎項只是結果,而大家也是追求學問,醉心研究及互相學習的一群,令他獲益良多。他認為劍橋的學習氣氛,就好像每個人都能有大發現,每個人都有能力創歷史;這亦令他有決心去進行研究。

他在講座中提到,在印度生活的一年令他改變了很多;啟發了他去用經濟學改變貧窮問題;於研究稅務體制時亦想過,如何用有錢人的才富轉移去協助貧困人士。有內地來港的楊同學於畢業典禮後表示,莫理斯的分享令他對學習充滿動力,又指莫從小鎮長大,受教育後又有志去幫助貧窮人士,令他感到十分鼓舞。

現場近六百位師生參與畢業典禮



金句摘錄

"My grandfather has left school at 7, my father at 17; my brother, 15. At last one of us went to university."
「我的祖父在七歲的時侯離開學校,父親則在十七歲;兄長則是十五歲;最後我們之間終於有一人成功進入大學。」
"Nobody said about getting a Nobel prize, it just happened, we all want very much to make discoveries, thinking new thoughts. Cambridge tells you it is very normal to do so."
「沒有人一直想著要得到諾貝爾獎,這只是一個結果;我們只是一心想有新發現、想著一些新想法。而劍橋告訴你,這是正常不過的事。」

資料檔案

邀諾獎得主演講 閩僑中學望增加名氣

位於北角的閩僑中學,在五月九日邀請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兼莫理斯(Sir James Mirrlees)教授到校演講,主題為「諾貝爾獎之路」。校長黎柱權表示,一所中學邀請諾獎得主並不容易,希望同學從中學習到學者風範,並為校增加名氣,培養學生歸屬感。

黎表示,希望學生能從他得獎路上的經歷,學習到追求知識的精神。他指,在去年九月開始,經過多方努力游說,莫理斯在十二月才正式接受邀請。被問到設經濟學方面的講題;黎表示,希望每個同學以至社會大眾都能明白其演講,並從中受惠,固不想主題過於學術性。

為迎接諾獎得主到來,校方設計了一系例活動,包括「追蹤諾貝爾」、數理週等;並在英文堂教授相關詞語,以及由老師設計展板供同學參考。黎指,雖然老師的工作量因而増加,但慶幸老師均支持是次活動。

閩僑曾被人標籤為「寶馬山三寶」之一,被指壞學生聚集,校風並不良好。黎指,近年校方以「多元培育」為宗旨,推行不同活動,校風較以前純樸,學生成績亦有顯注進步。他希望講座能令學校增加名氣,並改變在大眾心中的形象,在收生方面更有競爭力,增加學生歸屬感。他指,希望學生因而為學校驕傲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Note: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.